close

東盟經濟共同體未來四大焦點

東盟經濟共同體未來四大焦點

上週六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立48週年,東盟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AEC)。 支持者說,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最終目標是讓東盟十國之間能夠展開自由貿易,自由投資以及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但建立這個無國界經濟共同體的過程,勢必涉及民主國家與獨裁政體、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的融合,而這個過程大概會很緩慢。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南亞地區的新興經濟共同體類似於歐盟的早期階段,但其核心卻全然不同。東盟不打算採用共同的貨幣,共同的央行以及共同的區域議會,也不打算在區域內消除國境邊界。然而,政策制定者可以從歐盟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大量東歐人移民到英國等地造成了區域局勢緊張。 “要成功做到這一點,成員國要對自己國家可能面臨多少新移民做出預判,”專門研究歐盟勞工移民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商學教授克里斯·萊特(Chris Wright)說,“這是歐盟的一個教訓。”東盟經濟共同體會是一個新歐盟嗎? 

可能出現的經濟後果是什麼? 

東盟經濟共同體計劃到2025年,將東南亞地區總的國內生產總值從現在2.5萬億美元的基礎上,提高7%,並新增1400萬個就業崗位。 但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增長即使實現了,也很有可能出現分佈不均的問題。 中小規模企業很有可能遭到淘汰,或者在自由跨境投資規則下被兼併。 “這個過程會有贏家和輸家,”東南亞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巴蜀達斯(Basu Das)說,“有的人群可以從中得利,有的則可能要被迫去學習新技能。”女性受到的影響會尤其大,因為共同體在跨境投資方面限制較少,這會導致服裝廠引進更多自動化設備,而服裝廠的多數員工都是女性。 

貧窮國家人口會湧入富裕國家? 

一些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有大量的流動人口。 有的移民是法律工作者,他們填補了本地人不願意從事的職位空缺。 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偷渡移民,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剝削,或被販賣。 在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初始階段,只有八個專業的熟練勞工可以自由流動:醫生、護士、牙醫、工程師、測量師、 旅游從業人員、會計師和建築師。 但各國之間的工作轉移並不容易。 例如,馬來西亞規定,外籍專業人士必須在本領域有至少10年工作經驗,而且須得到一家本地公司的讚助。 

本國法律會否因為東盟經濟共同體而改變? 

從某種意義上說,東盟經濟共同體是自上而下的,其議程由東盟秘書處推動。 東盟經濟共同體對於違反規則的國家並沒有約束性承諾和懲罰性措施。 這意味著,各個國家要讓自己本國的法律符合東盟共同體的條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敢肯定,在雅加達東盟秘書處工作的人一定堅信這一點,但他們沒能說服公眾和各國政府一道實現這一點。這就是現實。”歐亞集團東南亞分析師安比卡阿胡加(Ambika Ahuja)說。 

東南亞地區的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英語? 

東盟文件都是用英文撰寫的,英語確實正在成為東盟經濟共同體的通用語。 但是,根據各國的地方法律,許多技術工人到國外務工時,仍然需要得到當地的語言考試認證。 在那些把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大型國際企業裡,精通英語的人士就可以享有很大優勢。 當然,其他地區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區域性語言。 對於很多泰國學生而言,普通話現在非常受歡迎,因為泰國旅遊業等領域的很多就業機會和商機都來自中國。
arrow
arrow

    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